莆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您现在所在位置: > 健康资讯 > 地方病专题

血吸虫病介绍

【发布日期:2020-09-03】 【来源:莆田疾病控制中心】 【阅读:次】【作者:莆田疾病控制中心】

    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5种: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视患者的病期、感染度、虫卵沉积部位、免疫状态、营养状况、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不同而异。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类型。急性期病人有尾蚴性皮炎、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泻或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血吸虫病流行于非洲、亚洲、美洲及中东地区,全球约2亿人感染血吸虫,其中在非洲流行最严重、分布最广,约85%的感染者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日本血吸虫病分布于亚洲的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和菲律宾4个国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区):江西、湖南、安徽、四川、云南、江苏、湖北、上海、广东、广西、福建和浙江。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和童虫6个阶段。成虫寄生于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虫交配,雌虫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虫卵入水后孵出毛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钉螺,在钉螺体内经胞蚴发育为大量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在水体表层游动,尾蚴钻入人、兽等终宿主皮肤,发育成童虫,童虫经移行到达肠系膜静脉血管中定居,发育为成虫。

传播血吸虫病的钉螺是湖北钉螺的简称,呈长圆锥形,右螺旋,长度一般不超过1cm,宽度不超过0.4cm,分为两类: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

据上世纪50年代调查显示我国约有血吸虫病患者1100余万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被列为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等5个省(市、区)率先于1995年前达到消除标准。福建省于1987年即达到消除标准(旧称消灭),至今已30年未再发现血吸虫病本地病例、病畜和阳性钉螺。

但随着全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员流动日益频繁,血吸虫感染者的流动性加大,从血吸虫病流行区输入传染源(病人、病畜)的风险依然存在;部分地区的钉螺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区钉螺复现时有发生,在有传染源输入时即可能造成传播、定植和扩散,威胁已取得的血防成果。且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从非洲等其他地区输入埃及血吸虫病、曼氏血吸虫病的可能性也日益加大,我省亦于2012、2016、2017年在归国人员中检测出埃及血吸虫病。

 

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洪涝灾害期间可引起的钉螺扩散、粪便污染水源指数增高和受灾人群在有螺区生产、生活接触疫水机会增加等因素,可增加血吸虫病暴发流行的风险。故在流行区在防汛抗洪期间须重点关注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减少急性感染,避免突发疫情,保障参加防汛抗洪人员、生产自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我省1987年后未再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病畜和阳性钉螺,但钉螺作为一个物种难以彻底清除,目前在福清、长乐、霞浦和翔安仍有残存,有螺地区可能同时存在来自流行区的外来传染源。洪涝灾害后为降低血吸虫病感染和传播的风险,有螺地区须尽早开展钉螺监测掌握钉螺扩散范围,加强来自流行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血吸虫病监测,同时加强粪便管理和螺区禁牧,最大限度地减少血吸虫病的感染和传播风险,保障灾区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