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您现在所在位置: > 工作动态

女神节特刊 | 疫情防控“半边天”

【发布日期:2020-03-09】 【来源:莆田疾病控制中心】 【阅读:1416次】【作者:莆田疾病控制中心】

   

   自古有句话叫做“女子能顶半边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莆田市疾控中心的一线女防控队员们,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了这一句话。不管是医学隔离区、聚集性疫区还是离病毒最近的生物实验室,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

 

王凤美:坚不可摧的“防护盾”

  王凤美是莆田疾控中心卫生监测科负责人,同时也是消毒技术队的队长,疫情暴发后,她没有一丝犹豫,第一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带领消毒技术队给各个单位及援鄂志愿者队伍等开展疫情防控消毒技术指导培训,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接到指令,她就刻不容缓冲在前,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执行任务是她的生活常态,她就像一个可靠的“安全防护盾”一样,最大可能消除传播隐患、切断传播途径。

 

许飞婷:流调界的小黑妹

  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组成员,许飞婷的工作说简单点就是深入现场,通过实地考察,跟病人、病人家人、邻居、朋友的沟通去挖掘跟疫情有关的任何信息。这是一项技术活,她要判断对面的人的心理,用拉家常、说方言之类的办法让对方放下防备心,乡亲们都习惯亲呼她为“小黑妹”。但这是不够的,在聊天的同时又要多方位去鉴别,比如手机定位、多个朋友之间互相印证,因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跟后续病例管理、疫点处置、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采取怎么样的防控措施都息息相关,所以不能错过任何蛛丝马迹。

 

刘千晓:无所不能的宣传人

  在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前期,网上真相与谣言齐飞,各种“一线报道”“内部消息”铺天盖地,公众的焦虑、恐惧、质疑、愤怒等负面情绪被无限放大,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远比疾病本身更要可怕,刘千晓作为宣传信息队的队长,负责密切回应群众关注,减少民众恐慌,从科学权威的角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公众号等传播平台上向群众揭示:只要防控得当,其实病毒并不可怕。为增强公众防控信心,吃了一粒“定心丸”。在她看来,引导市民实现自我防护,哪怕只减少一个感染者、闭塞一条传播途径,就是对疫情最有力的回击。

 

廖丽美:坚守在数据背后的女战士

  廖丽美是疫情信息监控队的队长,她的工作就是对疫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风险研判,整理疫情报告。疫情报告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需要准确及时、不得瞒报漏报,必须具备时效性,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网上每天刷屏的官方发布的疫情通报背后,就是廖丽美和她的队员们日以继夜的坚守,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刻,她毫不犹豫地站在防控第一线,坚定地守护着人民的健康安全。

 

林淑贞:检验科的暖心大姐

  林淑贞是检验科的一名老科员,除了疫情期间检测样本处理外,她还要负责资料审核检测结果、数据核实,同事们每做一项实验,她就要把上下关节察看一遍保证不出错,结果基本符合了,才能再报上去。一天两至三批的核酸检测是由不同组的检测员完成的,林淑贞就充当他们中间的传话筒,上一班发现问题,她就提醒下一班,这位在检验一线工作了30年经验丰富的大姐把检验科上下串联起来,团结一心抗击疫情。

 

甘梅英:好样的妈妈

  甘梅英是一名流调人员,接到疫情防控通知,正在休哺乳假的她毅然回到单位参与防控工作,她的工作是负责对留观的每一名病人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详细了解病人发病前、后的接触史,曾经到过的场所、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发病时间、发病过程及就医等情况等,所有细节都不能错过,确保万无一失,有时候一次流调需要大约数个小时才能完成,但她总是任劳任怨,把“没关系”挂在嘴边,和病毒面对面时,她没有恐惧没有担忧,有的只是一定要战胜它的信念。

 

而这些只是莆田疾控巾帼们的一个缩影。

在实验室每天与病毒面对面接触的黄丽凡;

深入各个医学观察点、疫区做流调的林红;

肩负全市重点场所的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导的蔡秀萍;

忍痛放下年幼孩子在实验室工作到凌晨的吴彬彬;

冒着感染风险询问患者行踪的佘丽花;

面对不肯配合的病例依然耐心沟通的曾兰卿;

…………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她们不让须眉,用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实际行动展现了女性无限的韧劲,用娇小却坚毅的身躯筑起一道道保卫人民健康安全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