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8月11日电(刘默涵 肖和勇) 这是一群常年与蚊子打交道的疾控人员。
夏季是登革热疫情高发期,各地防控工作的主要措施是防蚊、灭蚊。福建省莆田市疾控人员陈加扬说,俗称“花蚊子”的白纹伊蚊,是各地登革热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疾控人员要经常走村入户,开展蚊媒监测,为登革热疫情防控提供依据。
入户调查是蚊媒监测的基本措施。“有积水的地方,就容易孳生虫卵幼虫。”陈加扬介绍,每到一户居民家中,疾控人员都要检查盆栽、花瓶、闲置容器有没有积水,指导居民“翻盆倒罐”,及时清理蚊虫孳生地。
为了诱捕蚊子,莆田市疾控人员都“很拼”。傍晚时分,他们常常在公园、社区、村居的犄角旮旯搭设蚊帐。外层蚊帐故意留出空间,疾控人员则进入内层蚊帐中,“静坐”30分钟,引诱蚊子“落网”。莆田市疾控人员吴泽铸说,“双层叠帐法”也叫“人体诱蚊法”,实施时很多居民会觉得好奇,疾控人员常常被围观。
通过这种办法,疾控人员能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帐诱指数”,评价出一个区域成蚊密度。当成蚊密度达到相关指标,就要立即开展灭蚊消杀行动。同时,在莆田市疾控中心蚊媒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对户外捕获的蚊子进行种类鉴定,对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确定是否携带登革热病毒。“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那我们就要启动应急响应。”实验室工作人员黄丽凡说。
这是一群鲜有人知的蚊子“猎手”,常年在高温、闷热的状态下工作。他们通过追捕、消灭蚊子来降低蚊媒密度,控制登革热病毒传播,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入户调查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指导居民“翻盆倒罐”,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图为莆田市疾控人员甘梅英与村民交谈,引导居民做好居家环境卫生。
检查积水中是否有虫卵幼虫,需要借助手电才能看清。因此,即便是白天入户调查,疾控人员依然手电不离手。
莆田疾控人员陈加扬在村民家中的储物间查看农具积水情况。
傍晚时分,莆田市疾控人员在当地一处公园搭设双层蚊帐,吴泽铸(右二)进入蚊帐内层,准备诱捕蚊子。
在莆田市疾控中心蚊媒检测实验室,检验科科员黄丽凡用显微镜鉴定蚊子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