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您现在所在位置: > 健康资讯 > 常见传染病专题

莆田疾控发布6月防病提示

【发布日期:2023-06-01】 【来源:莆田疾病控制中心】 【阅读:次】【作者:莆田疾病控制中心】

6月在儿童节的欢声笑语中如期而至,初夏气温升高,潮湿闷热,市民要做好新冠病毒感染、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水痘、蚊媒传染病等的预防工作。


此外,6月将迎来中高考和学生期末考试,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同时应加强对孩子心理调适,保持规律作息,做好饮食卫生。



01新冠病毒感染

今年2月以来,我国新冠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态势。疫情监测数据显示,4月下旬以来,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有所上升,5月中旬开始进入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 近期,全国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数量虽有增加,但整体数量远低于上一轮疫情流行高峰时发热门诊就诊量,就诊患者绝大部分为轻症。专家结合多渠道监测数据研判认为,由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引起的疫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全国整体疫情态势平稳可控,对医疗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行影响较小。从我国和全球监测数据及研究结果来看,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各亚分支相比,XBB系列变异株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预防措施

1.避免去人多聚集的场所;平时注意手卫生;处于人多封闭的环境时,注意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2.继续倡导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提高全程接种和加强针的接种率,预防重症发生。


3.要把基础疾病管理好,规律用药,不要因为害怕去医院而停药。


4.规律作息,健康饮食,保持心情放松,保证充足睡眠,足量饮水,控烟限酒。



0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排泄物,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日用品和衣物等物品传播。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1-2岁组发病率最高。4-6月份是发病高峰。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引发聚集性疫情。


临床表现

发热伴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发展快,可引起死亡。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2.注意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儿童的玩具、餐具和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等物品应经常清洗消毒,定期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品进行擦拭消毒。


3.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为尽早获得免疫保护,建议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对于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EV71疫苗。


4.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发热,手掌、脚底或口腔等部位出现水泡或者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并且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


5.托幼机构和学校要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同时加强消毒措施,严把病例痊愈返校关


6.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03食源性疾病

气温的升高为细菌增殖创造了适宜条件,食品的腐败变质速度加快,容易引发食源性疾病。因此细菌感染导致的肠道传染病比例将逐步升高,常见的有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集体单位应提高警惕,避免发生聚集性疫情。


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净双手;


2.尽量不吃生冷、半生的海产品和水产品等食物;吃海鲜、涮肉等时,要彻底煮熟;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少吃或不吃剩饭剩菜,如需食用,需要彻底加热;不吃霉变的食物,发现此类食物应扔掉处理,不要再加工食用。


3.保持厨房清洁,用来制备食品的用具、餐具必须清洁,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刀、案板等工具及装食品的容器要生熟分开,在冰箱内存放食品时,也要注意不生熟混放。


4.一旦出现食源性疾病应当及时就诊,并将症状详细告知医生;食堂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5.患者使用过的便具、尿布以及被污染过的衣物、床单等,都要及时清洗并消毒;患者的餐饮具要和家人分开使用,并在用后清洗、煮沸10-15分钟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