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您现在所在位置: > 专题专栏 > 新冠疫情防控

事关寒假、春节疫情防控!福建多部门发布最新应对举措!

【发布日期:2022-01-24】 【来源:莆田疾病控制中心】 【阅读:次】【作者:莆田疾病控制中心】

    1月19日,福建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科学精准做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情况做介绍,并回答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国安,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雷文忠,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苏庆赐,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食品安全总监张剑平,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陈安生,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二级巡视员叶灵,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郑奎城出席发布会。


当前我省全域均为低风险地区

2021年以来,截至2022年1月18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阳性感染者743例,其中确诊病例458例、无症状感染者285例。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473例。当前,我省全域均为低风险地区。

新冠疫苗全人群覆盖率92.98%

截至2022年1月18日18时,全省累计接种8558.45万人次,我省新冠疫苗全人群覆盖率达92.98%,目前,未报告严重异常反应病例。

医疗救治准备和核酸检测能力情况

医疗救治准备方面,我省已在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均设立定点医院,目前,全省共有定点医院12家,准备救治床位7363张,其中重症床位930张。各地在定点医院的基础上设置了11家后备定点医院,目前共设置床位数6218张,重症床位数665张。各定点医院均设立独立病房楼集中收治患者,各地定点及后备定点医院均制定24小时及48小时腾空的备用方案。

核酸检测能力方面,全省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机构319家,最大核酸检测能力197.19万管/日。各地通过培训,努力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水平。目前,全省共培训核酸检测人员4000多人,培训并储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核酸采样人员9万多人。

 

针对热点问题,相关部门一一解答

 

01

问:卫健部门在保障群众及时获得核酸检测服务,及时得到检测结果方面有哪些安排?这期间怎么保证患者就医渠道的畅通?

张国安介绍:目前,福建省各地按要求共设置169个可为群众提供24小时核酸检测服务的检测机构,这些机构的名称、地址、咨询电话在福建省卫健委网站-疫情防控专栏上已向社会公布。上述机构除提供线上预约服务外还提供现场预约登记服务,为“愿检尽检”群众提供方便的核酸检测服务。核酸检测服务机构将加快核酸转运及检测速度,力争在6小时内反馈结果,并同步上传到信息系统。

全省各地发热门诊配备核酸快速检测设备,发热患者的核酸检测一般2—3小时可以出具报告。在相关采样点设置“黄码”人员核酸检测专用采样点(采样通道),用于区分绿码愿检尽检人员和发热门诊就诊人员,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对门诊慢性病、血液透析、肿瘤放化疗、其他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重症患者,发热门诊、急诊患者,以及孕产妇和新生儿等特殊群体,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分别制定分级分类施策、确保患者就医渠道畅通。根据目前的相关政策入院病人入院前必须进行核酸检测的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设置过渡病房,对于核酸检测结果尚未回报的急危重症患者,在开展核酸检测的同时,医护人员应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第一时间救治,提供持续诊疗服务。坚决杜绝以疫情防控为由停诊、拒诊或延误治疗行为发生。

02

问:奥密克戎变异株与之前的新冠病毒株有什么差异?奥密克戎毒株具体是什么样的传播情况?

郑奎城介绍: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RNA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普遍具有较高的突变频率,因此新冠病毒新突变株不断出现是一个正常现象。

2021年11月9日,南非首次从病例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冠病毒变异株。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其具有传播能力有所增强、“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再感染风险增加,以及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感染者症状相对较轻等四个明显特征,但不影响我国现有核酸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实验室监测体系依然具备及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能力。

03

问:面对新出现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公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郑奎城介绍: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传播力增强,但其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并未发生大的改变,公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需要做好以下4点:

一是坚持戴口罩。戴口罩仍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样适用。即使已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接种加强针的情况下,也同样需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同时,还要保持勤洗手、在公共场所至少保持1米以上距离、开窗通风、少聚集等良好卫生习惯,积极配合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二是及时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公认最成功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已经完成全程接种后,已经达到六个月及六个月以上的,要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三是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在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例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等症状出现时,及时监测体温,主动就诊。就诊时应主动向医务人员说明近期外出史和接触史。

四是减少非必要出行。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报告奥密克戎变异株病例,国内也有多个省份报告了境外输入性奥密克戎变异株病例,个别地方发生了局部的聚集性疫情。因此建议大家尽量不前往高风险国家或地区,如必要前往,要加强旅行途中的个人防护,降低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风险。密切关注国内本土聚集性疫情,非必要不前往有疫情的县(市、区),有疫情的地方居民非必要不离开居住地。

另外,近期我国多地奥密克戎本土疫情感染源头指向境外邮件。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

一是国外疫情高发期间尽量减少购买境外商品;

二是若收到境外邮件时,尽可能在固定地点取件,实现无接触交接,如需当面签收,请与快递员保持安全距离;拆件时尽量在户外进行,正确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减少直接接触和交流,外包装不要拿回家中,要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如需拿回家中,可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对内外包装进行全面消毒;

三是处理完邮件后及时摘下手套,认真进行手消毒或清洗双手,更换口罩,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碰口、眼、鼻。

04

问:针对寒假春节以及春季开学等师生流动较为频繁的特殊时间节点,如何科学精准部署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

叶灵介绍:针对寒假春节以及春季开学等师生流动较为频繁的特殊时间节点,福建将从在途、在家、在校、在学等四个方面着力,科学精准抓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

一是强化师生在途管理。抓好放假返乡和开学返校两个关口。放假返乡,落实错时错峰、分批分次要求,鼓励师生尽量选择传播风险低的交通方式;春季开学返校,要加强校地沟通对接,全员造册跟踪,统筹协调,不漏一人。加强师生在途安全教育,通过电话、微信、提示函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师生加强返乡返校途中个人防护,做到安全有序流动。要求师生原则上不出境、不到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乡所在地为中高风险地区的师生留校过节。对有到省外出行计划的教职员工、学生及其家长,要做好报批、行程登记、健康监测和防控指引等全程管理。

二是细化师生在家防护。建立健全师生员工健康档案台账,加强重点师生员工及其共同居住人员健康管理和行程轨迹监测,全面准确掌握师生员工在家健康状况。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引导师生密切关注疫情态势,合理安排寒假计划和活动,返乡后尽量不参加聚集性活动,不去人群聚集场所。要求师生员工积极配合属地疫情防控,主动履行向社区(村组)、单位报告境外、国内中高风险区旅居史义务,配合做好排查、集中隔离或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工作。

三是优化师生在校服务。要求各高校保障好留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必要条件,及时调整优化校园后勤管理措施,确保各类生活物资供应量足价稳,满足用餐、用水、用电、用网等生活需求。形式多样开展节假日慰问活动,为留校师生提供过节物资,通过吃年夜饭、趣味活动、民俗活动等,增加校园内的年味。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确保一旦出现突发情况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

四是谋划师生在学安排。因应疫情形势,提前谋划春季学期开学返校安排,做到各级各类学校均有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有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适量防护物资储备、有属地医疗卫生力量指导支持、有隔离场所和转运安排准备等。春季开学,师生员工返校要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后第3天由所在学校组织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开学后,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教育部最新版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加强校门管理、人员管理、活动管理、场所管理,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防控工作对师生造成的影响。

05

问:福建将如何保障春节期间市场供应?

陈安生介绍:春节期间,福建省商务厅采取六大措施,全力做好春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保障工作。

一是进一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据各地市统计,春节期间福建主要副食品供应量如下:猪肉6万吨、牛羊肉2万吨、禽肉3万吨、水产品25万吨、蔬菜26万吨、蛋品4万吨。总体看,福建春节期间主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品种齐全,商品供应充足。

二是做好储备工作。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针对春节市场供应特点,积极引导本地农产品农批市场、大型商超、规模连锁企业等,加大主要生活必需品储备力度。鼓励重点保供企业拓宽和维护省内外货源采购渠道,同时加大蔬菜采购调运、储备力度,增加市场投放量。

三是加强肉品储备投放工作。省级生猪活体储备每年3批次,每批次3万头。加大冻肉储备,当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适时启动冻肉储备应急投放工作,同时增加水产品投放,丰富肉类替代产品,目前,全省完成城市冻肉储备10436.7吨。

四是充分发挥省级副食品基地调控作用。组织省级副食品调控基地针对春节需求特点,做好生产和供应工作,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全省325家省级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产品上市总量,占全省年消费总量20%以上,有力保障副食品的基本盘。

五是加强市场监测。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加强与重点保供企业联系,深入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等经营一线,切实摸清市场供求和价格情况,密切关注市场运行态势,加强重要生活必需品监测预警,按要求启动节日期间日报制度。

六是进一步优化主要生活必需品应急投放网点。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应急投放网建设,进一步优化重点保供企业和应急商品集散地和投放网点,充分利用重点保供企业运输、储备能力强和大型连锁商贸企业网络优势,确保春节等重要节点主要生活必需品供应网络和投放渠道畅通有效。

06

问: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明显提升,如何做好春运疫情防控工作?

雷文忠介绍:春运头两天全省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1218万人次,比2021年同期增长9.3%;全省道路水路客运量182万人次,同比增长78%;全省高速公路出入口车流量465万辆次,同比增长8.6%。春运期间,交通运输部门从民航、铁路、道路、水路四大方面保障旅客安全顺畅出行。

一是民航方面。落实“外防输入”要求,在福建入境人员100%“点对点”转运至定点酒店集中隔离,加强闭环管理。航空公司督促旅客遵守机上防控要求,优化机上餐食供应等服务流程。机场加强候机楼内通风,做好摆渡车、安检和公共区域的清洁消毒,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铁路方面。福州、厦门、泉州等地10个二等以上车站,采用人脸识别等非接触式方式进出站,其他地市车站也在积极筹备并适时开通。各车站通过设置临时隔离栏、地面粘贴“1米线”标识等措施,引导旅客按“S”或“T”形排队,避免扎堆聚集。在出站口设置中高风险地区入闽人员专用通道,加大身份证、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报告等信息查验力度。

三是道路方面。各车站严格落实“测温、验码、不聚集、戴口罩”和“一米线”保持、客座率控制等常态化防控措施。客车全面张贴健康码,督促旅客落实上车扫码、落地信息登记查验。推广联网售票和电子客票,方便群众线上购票,避免人员聚集。优化运力,主动对接高校、企业,通过“点对点”包车运输等方式,避免同旅客扎堆出行,降低在途感染风险。

四是水路方面。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按规定落实运输工具载客率、设置隔离区等要求。优化安检、换乘、行李领取等流程,根据客流情况,适时增设必要的服务台和流动岗,加强乘客提示,引导乘客有序分散候船和排队登船。

07

问:春节期间我省公共文化场馆、A级旅游景区采取哪些防控措施,群众参观游览需注意哪些事项?

苏庆赐介绍:目前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在春节期间均正常开放;449家A级旅游景区,除个别景区因改造提升关闭外,均正常对外开放。提醒广大群众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春节期间福建开放的公共文化场馆和A级旅游景区将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请群众在出行前先关注各公共文化场馆和景区官方网站或微博、微信的预约渠道或提示,尽量避开热门场馆、景区和出行高峰时段,做到合理出行、安全出行。

二是各地公共文化场馆和A级旅游景区接待上限和疫情防控措施将按照属地党委、政府的要求确定并科学动态调整,及时对外发布。请群众及时了解掌握前往景区的有关疫情防控措施,科学安排行程。

三是严格督促公共文化场馆和A级旅游景区做好公共卫生和环境消杀,落细落实防控措施,加强现场巡查。请群众在参观游览时遵守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自觉与其他参观者和游客保持间距,避免扎堆,减少触摸公共部位。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时,应停止参观游览并及时就医。

08

问:我省就春节期间的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有何部署?

张剑平介绍:春节将至,这既是食品消费和人员流动的高峰时节,也是疫情传播扩散易发的时段。福建省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已提前谋划部署,先后起草下发一系列通知,对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再部署、责任再明确、要求再细化。

一是推进集中监管仓规范化建设。发挥好集中监管仓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继续督促各地严格集中监管仓管理,严格执行检测、消毒等有关规定和要求,对一线作业人员切实落实“五严”管理,杜绝监管仓发生疫情“由物及人”和聚集性传播风险。在条件许可的地方、适宜的时机,对各地监管仓实行并仓整合。

二是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要求各地组织督促涉进口冷链食品的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加强生产经营场所管理,配备相应防疫设备设施,做好人员(特别是高风险岗位人员)的健康防护。

三是持续强化监督检查。要求各地深入分析研判,补齐短板漏洞,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监督执法检查。监督食品生产企业落实进口冷链食品“四证”管理要求,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从严从重查处。

四是高效处置涉疫事件。要求各地持续加强培训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高效开展涉疫食品排查管控,做好春节期间的值班值守工作,接到核酸检测为阳性的进口冷链食品信息以后,立即按要求高效处置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