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您现在所在位置: > 健康资讯 > 常见传染病专题

莆田疾控发布8月份防病提示

【发布日期:2023-08-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8月份气温高,台风、暴雨较为多发,莆田疾控提醒广大市民朋友,注意防范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预防洪涝灾害后传染病流行。


日常活动要防范蜱虫叮咬和犬咬伤;同时要防范登革热、疟疾、乙型脑炎等蚊媒传染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毒蘑菇中毒、贝类毒素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及狂犬病等。家长们还要预防儿童青少年伤害及高温中暑。




一、洪涝灾害后传染病


根据中国气象发布的数据,8月是一年中台风生成和登陆我国最多的月份,未来一个月预计雨水较多。


台风除了可能导致人员死亡和受伤外,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可能使饮用水、食品受到污染,居民接触污水机会增多,垃圾堆积和积水还可能导致病媒生物密度增高。


市民要应做好公共卫生,加强个人防护,警惕洪涝灾害后各种传染病流行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图片

(通过水传播的常见疾病)



预防措施


1.注意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最好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对于非来源可靠的水,要消毒并煮沸后饮用。

2.注意食品卫生安全。应及时处理被洪水浸泡过或腐败变质的食品,不食用任何被洪水浸泡过的食品,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不吃未经洁净水洗干净的瓜果蔬菜。

食物生熟分开存放与处理,食物要彻底烧熟煮透。若停电超过24小时,冰箱内易变质食物应丢弃。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应及时冷藏(最好5℃以下)。

3.注意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垃圾,疏通污水沟,清理积水,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尽可能消除导致疫病发生的各种隐患。物表消毒时,可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喷洒、擦拭消毒。


图片


4.保持清洁。参与灾后环境清污消毒、动物尸体处理等工作后,均应进行手消毒,可选用有效的手消毒剂搓擦两手,消毒作用时间应不低于1分钟。因长时间洪水浸泡造成皮肤红肿、损伤者需及时就医,也可用碘伏或其它皮肤消毒剂进行涂抹消毒。

餐前便后要洗手,不用手揉眼睛;穿透气的衣物鞋袜,不混穿鞋袜,避免共用衣物毛巾;避免长时间接触沙泥污水,接触后及时清洗;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注意防蝇灭蝇,防鼠灭鼠,灭螨防螨。

5.及时就医。如感觉身体不适(腹泻伴呕吐、发热、脓血便、皮肤黄染等)应及时就医;保持积极心态,保持生活规律。



二、蚊媒传染病

高温高湿气候为蚊虫孳生提供了适宜环境,8月份蚊虫密度高,且较为活跃,需警惕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蚊媒传染病。


图片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热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期全球登革热疫情呈现高发水平,泰国、阿根廷、秘鲁、尼泊尔等国报道登革热疫情较为严峻。


我市存在发生登革热输入性疫情可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我市常见蚊种之一,8月份我市处于蚊媒活跃期,结合我市登革热疫情监测数据,8月份一旦输入后发生本土病例的风险较大。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为按蚊,典型症状为寒战、高热、大量出汗。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可引起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诺氏疟,以恶性疟致病和致死性最强,恶性疟和间日疟的分布最广泛。


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美洲地区等,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为疟疾高度流行地区。


2021年6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中国获得无疟疾认证,暑期出境游玩人员增加,存在输入性疟疾疫情风险。



预防措施


1.前往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国家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疟疾流行地区游玩时,应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如使用防蚊用品、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涂抹驱避剂等。

2.清除幼蚊孳生地,翻盆倒罐清积水。特别是近期降雨较多,清理住家及周围各类积水,虽繁琐但很有必要。


  • 封:封盖水缸、水箱等容水器皿;

  • 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洞、树洞;

  • 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 排:排清所有可能孳生蚊虫的积水,包括花盆托盘的积水、闲置容器的积水、废旧轮胎积水等;

  • 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3.防蚊灭蚊


  • 隔:家里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挂蚊帐;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长裤;

  • 避:上午8~10时和下午4~6时是蚊虫活动高峰期,应避免在该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 驱: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剂;

  • 杀:适时使用杀虫剂、蚊香、电蚊香液或电蚊拍等杀灭成蚊,可在水缸中放养食蚊鱼等。


4.及早就医。如果出现高热(39℃以上)、皮疹、头痛眼眶痛关节疼痛、周期性寒战等症状,特别是有登革热/疟疾流行地区旅居史的,要尽快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诉医生发病前15天的外出史。




三、食源性疾病


8月高温高湿,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加之正值暑期,旅游或升学宴使得人们外出聚餐增多,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高发。


图片


发生形式主要以集中供餐地点的点源暴发为主,尤其是沿海旅游区的餐饮单位,较易发生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且受近期雨水充足、高温潮湿的台风天气影响,野生植物和毒蘑菇生长繁殖加快,误采误食引起中毒的风险增大。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用流动的水洗手。

2.尽量不吃生冷、半生的海产品和水产品等食物;吃海鲜、涮肉等时,要彻底煮熟;尽可能当餐烹调当餐食用,如有吃剩的食物,应放入冰箱,食前彻底加热。

3.保持厨房清洁,用来制备食品的用具、餐具必须清洁,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刀、案板等工具及装食品的容器要生熟分开,在冰箱内存放食品时,也要注意不生熟混放。

4.外出郊游时不要采摘、购买、加工和食用不熟悉或来历不明的野菜、野果及菌类。

5.一旦发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若食用野生食物后发生食物中毒,在及时就医的同时要保留剩余食材,留证待查。



四、中暑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今年从7月11日入伏,8月19日出伏,长达40天。在高温热浪的席卷下,国内多地报道高温中暑事件。


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


图片


中暑根据病情不同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重症中暑如果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尤其是热射病,死亡率较高。



预防措施



1.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高温热浪期间,在室内的时候也要记得开空调,避免造成室内高温。尤其是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为了省电而不开空调和电扇,这样更容易遭受高温带来的负面影响。

吹空调时不要将温度设得太低,低于室外温度的7-8℃即可,一般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28℃。

今年首次使用空调前一定要清洗空调,以防诱发肺部感染或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注意通风换气,先开空调后关窗。

老年人在吹空调时可以将肩颈、腰背及膝关节等部位盖上一条小毯子,避免关节疼痛,引发关节炎和风湿病复发。

2.合理安排外出时间,备好防暑物品。避免正午高温时段外出,减少户外运动。外出时建议穿着浅色、透气衣物;佩戴太阳镜、遮阳伞、涂抹防晒霜,避免阳光直射。

3.及时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水,但不宜饮用高糖饮料或酒精,这样会导致身体失去更多体液。大量出汗时要额外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也可适当饮用糖水或运动饮料,饮料含盐量以0.15%-0.2%为宜;不宜过量进食冷饮,会加重肠胃负担。


图片


4.科学安排工作时间,关心高危人群。户外排班要注意排班休息,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6小时,12时-16时高温时段应暂停工作,不能暂停的应当暂停露天工作;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环卫工、建筑工人、消防员、快递员、交警等人群,应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同事间应留意彼此的健康状况。

5.关注身体健康情况。常备防暑降温药品,关注体温变化,不适症状加重要及时就医。与独居的亲友或邻里保持联系,确保其健康状况良好。




五、暑期安全


暑期是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家长的疏忽大意容易导致意外的发生。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跌倒/跌落、道路交通事故和烧烫伤等。此外,夏季和暑期也是儿童青少年溺水的高发季节。


图片



预防措施


1.暑期儿童在家时间长,家长应对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安全排查消除那些可以预见和避免的安全隐患,为孩子营造安全的环境。

2.家长应做好监护,尽量避免未成年儿童独自在家,可多陪伴儿童外出。

3.在儿童饮食起居方面,要做到新鲜、无毒,防止食物污染变质。严禁低龄儿童吸食果冻等胶状食物,防止堵塞呼吸道。

4.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安全的行为习惯,学习自救技能。引导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乘车出行要坐好儿童安全座椅并系上安全带。教导孩子不要去危险的水域/水体、非正规的游泳池游泳,防止溺亡。如遇到同伴溺水,孩子千万不要自己强行救援,应大声呼救请周围的大人帮忙救援。



夏季台风偏多,雨量充沛

建议民众时刻关注当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做好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防范工作

出行注意安全

掌握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