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您现在所在位置: > 健康资讯 > 常见传染病专题

莆田疾控发布10月份防病提示

【发布日期:2023-09-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

天气逐渐凉爽,昼夜温差较大

今年又恰逢中秋国庆假期相连

群众出行意愿较强

人员跨区域流动、出入境人数

和聚集性活动将会明显增加


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升高

登革热、疟疾等蚊媒传染病

输入扩散风险增大

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发生风险增加


疾控君在此提醒广大市民需重点防范流感、新冠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仍应防范登革热、乙型脑炎等蚊媒传染病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引起的其他感染性腹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疾病的发生。



一、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人群聚集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流感一般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可出现39-40℃高热),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也可有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图片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等多种并发症。


预防措施

1.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手段,《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均应接种流感疫苗;流感每年流行不止一次,高峰通常是当年12月至次年2月(部分地区可能更早)。

考虑到接种流感疫苗后的保护时效(接种后2周左右产生保护性抗体;接种后5-6个月,保护性抗体滴度开始下降),目前认为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我们,9月、10月份是比较合适的接种时机;即使到10月份还未接种疫苗,11月之后仍建议接种,因为流感季可能持续到次年5月。目前我市大部分接种点流感疫苗已到货。请记得提前为自己及家人做好流感防护!

2.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习惯。常通风,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或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3.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性差的场所活动。

4.及时就医。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寒战、肌肉酸痛)后,减少与他人接触,做好防护及时就诊。

5.规范用药。用药要谨遵医嘱,不盲目吃抗生素类药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2023年2月以来我国新冠疫情呈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目前新冠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随着中秋国庆假期人口流动聚集明显增加,不排除个别地区发生新冠聚集性疫情的可能。


预防措施

1.公众应坚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坚持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等卫生习惯;坚持规律作息,保持居室整洁,经常开窗通风,科学锻炼身体,保证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


图片


2.建议公众,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和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做好个人防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时科学佩戴口罩。


3.一旦感染新冠,居家期间尽可能待在通风较好、相对独立的房间,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感染者应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儿童和伤残人士等特殊人群尤其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必要时及时就诊。


4.进入秋冬季节,高龄老年人和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应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二、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热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当前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等地登革热疫情较为严重,国内云南、广东也报道了因输入性疫情引发的本土疫情。


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我市常见蚊种之一,10月份我市处于蚊媒活跃期,一旦在10月份发生输入仍有可能引起本土病例暴发。


图片



预防措施

 1.外出游玩特别是前往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地区游玩时,应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如使用防蚊用品、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涂抹驱避剂等。


2.翻盆倒罐清室内外的积水。

封:封盖水缸、水箱等容水器皿,每隔3~5天清、刷、洗一次,以清除、杀灭水缸内壁幼虫及蚊卵。对不能加盖的容水器皿(非饮用水),可使用生物法灭蚊幼,即在水缸中放3~5条吞食蚊虫的鱼类,或在水缸中投放苏云杠菌H-14制剂。

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洞、树洞。

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排:排清所有可能孳生蚊虫的积水,包括花盆托盘的积水、闲置容器的积水、废旧轮胎积水等。

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3.防蚊灭蚊

隔:家里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挂蚊帐;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长裤。

避:上午8~10时和下午4~6时是蚊虫活动高峰期,应避免在该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驱: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剂。

杀:适时使用杀虫剂、蚊香、电蚊香液或电蚊拍等杀灭成蚊,可在水缸中放养食蚊鱼等。


4.及早就医。如果出现高热(39℃以上)、皮疹、头痛眼眶痛关节疼痛等症状,特别是有登革热流行地区旅居史的,要尽快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诉医生发病前14天的外出史。




三、肠道传染病


病毒性感染性腹泻
病毒性感染性腹泻主要指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症状,易造成学校、幼托机构等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暴发疫情。

10月天气逐渐转凉,病毒性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数增加,开学后幼托机构、学校等需加强防范。


预防措施

1.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2.注意食品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保护水源不被粪便污染,对环境和分泌物及时消毒,生熟分开、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等。


3.定期消毒。可用高纯度乙醇(70%)或游离氯的抗菌剂对奶瓶、衣物、玩具等儿童常用的物品进行定期清洗和消毒。


4.接种疫苗。对6-24月龄的婴幼儿口服减毒轮状病毒疫苗是目前预防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又称秋季腹泻)的最有效方法。


5、学校、托幼机构严格因病缺勤登记,落实晨午检制度。   

    

6.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家长不要盲目给孩子服用抗生素,也不宜盲目使用止吐或止泻药,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图片





四、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属于丙类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0型(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病毒变异株(CV-A24v)引起,腺病毒也可引起。


发病急,主要症状包括眼内有异物刺激感、眼红、眼部刺痛、畏光、眼部分泌物增多。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

图片


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一旦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过的手、手帕、脸盆、毛巾、游泳池或眼药水等都可能被传染。是一种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病毒性眼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多见,容易在家庭内、托幼机构及学校等集体单位引起聚集性疫情,甚至出现暴发流行。


近期多地发生“红眼病”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提示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监测管理。


1.加强学生健康管理

学校、幼托机构应落实晨午检制度,检查中发现有异样状况或疑似病例者应暂停入园/入校。培养学生养成勤洗手、不共用生活用品、不揉眼等良好的爱眼卫生习惯。班级出现病例时,每节课间活动结束特别是做眼保健操前应鼓励孩子用免洗消毒液消毒双手。


2.加强职工健康管理

对职工要开展健康监测,如员工出现相关症状,需尽快调离工作岗位,居家治疗休息。


3.保持环境卫生清洁

定期对学习生活环境内的公共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于不适宜用消毒剂消毒的物品可在阳光下暴晒。


4.规范处置病例

在校期间如出现相关症状时,应立即报告校医,并暂停集体活动和他人接触,如症状较重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用药及休息。经确诊为“红眼病”的患者,隔离管理期为发病7天后,以症状消失为解除隔离的判定条件。


5.理性应对聚集性疫情

报告病例:学校或托幼机构如果发生聚集性疫情,应及时上报属地疾控中心,按要求开展疫情处置。


6.做好消毒

保持教室和宿舍良好通风,加强清扫和消毒工作,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门把手、楼梯扶手、开关、桌面等重点部位。特别是要做好校内公共场所、公用物品、校车等的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