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您现在所在位置: > 健康资讯

莆田疾控发布4月份防病提示

【发布日期:2025-04-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四月,春暖花开,是人们外出踏青的好时节,但随着气温升高,春雨连绵,雨水量增加,空气湿度变大野生蘑菇进入了生长繁殖的旺季,是各类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好发时节。


恰逢清明节,人群频繁流动增加了登革热、疟疾、猴痘等境外输入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疾控君提醒广大市民


在4月份外出游玩应适时增减衣物,除了要注意防范新冠病毒感染、流感、鼻病毒、人偏肺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外,还应警惕毒蘑菇、毒野菜、野生河豚鱼等误食风险。


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机构的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防控需重点关注。



一、呼吸道传染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2025年第12周多病原检测结果显示:

  •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有小幅上升;

  • 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人偏肺病毒等病原体检测阳性率较前期有所回升,主要受影响的人群是14岁及以下的儿童;

  • 流感流行强度整体已下降至较低水平,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高于北方省份;

  • 其他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处于低水平。


目前我市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有所降低,4月气温回暖,但气候仍有反复,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仍较高。


预防措施

1.积极接种疫苗。建议公众特别是免疫力较弱人群(如孕妇、低龄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等)应根据疫苗接种指引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疫苗,如流感、肺炎等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

2.佩戴口罩:在就医过程中需全程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地铁等)时建议佩戴口罩,尤其是老年人和一些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减少感染风险。

3.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注意手卫生,避免用不洁净的手触摸眼、鼻、口,以减少病原体传播风险。

4.保持室内通风: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让室内空气流通。每次通风时间至少30分钟。

5.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足够的睡眠,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和增强抵抗力,注意早晚适时增减衣物,防止着凉。

6.日常要密切留意自己的健康状况,家中适当储备抗感冒、抗病毒、退热等常用药品,一旦发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尽快查明病因,规范治疗。



二、肠道传染病



01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春季是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好发季节。诺如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是呕吐、腹泻,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集体单位和相关餐饮单位存在发生暴发疫情的风险,市民朋友们要做好防护措施。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饭前、便后应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在准备或分发食物、进餐、照顾病人之前需要洗手。还应在使用洗手间、换尿片、照顾病人、接触动物或清理动物粪便、处理未熟的食物、揩鼻涕、咳嗽或打喷嚏、处理垃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设施后洗手。


2.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居家,期间不要和其他家人近距离接触,分开食宿,尤其不要做饭或照顾老人、婴幼儿。

3.认真清洗水果和蔬菜,正确烹饪食物,尤其是食用贝类海鲜等高风险感染诺如病毒的食品,应彻底煮熟。

4.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食品及饮用水安全管理,食品从业人员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不适者应暂时脱离岗位。做好班级晨午检及因病缺勤登记工作,一旦发现儿童、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及时清理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并做好环境消毒,应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诊治。


02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排泄物,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日用品和衣物等物品传播。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1-2岁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在4-7月高发,5-8月出现第一个流行高峰,部分年份的10-12月还将出现一个次高峰。传染性强,多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引发聚集性疫情。


临床表现


发热伴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重症发展快,可引起死亡。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2.注意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儿童的玩具、餐具和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等物品应经常清洗消毒,定期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品进行擦拭消毒。

3.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为尽早获得免疫保护,建议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疫苗。



4.家长若发现小孩出现发热,手掌、脚底或口腔等部位出现水泡或者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带小孩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并且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

5.托幼机构和学校要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同时加强消毒措施,严把病例痊愈返校关。

6.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三、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



4月气温回暖,雨水量增加,空气湿度变大,食物容易发生霉变进而产生毒素,发生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增加;野生植物和蘑菇进入采食期,发生误食毒蘑菇及食用河豚鱼等食物中毒事件的风险增加。


预防措施

1.外出春游踏青时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陌生野生蘑菇和有毒野菜,避免发生食物中毒。

2.一旦出现眩晕呕吐、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等食物中毒症状,应尽快到附近医院就医;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和野生植物样品,以备鉴定蘑菇和野生植物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3.不捕捞、不购买、不食用野生河豚鱼、蟾蜍、织纹螺等野生动物;如果发生中毒后,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抢救,尽快排出毒物并对症治疗。

4.注意饮食安全,加工食物时要做到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和烧熟煮透,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生水,不吃霉变食物。




四、春季出游安全



人间最美四月天,正是踏春好时节,加上清明小假期将至,祭扫、踏青等活动增加,应注意防蚊、防蜱虫叮咬,注意旅途安全。


1.要避免直接接触动物。与动物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不触摸,不投喂,防止病原体传播以及意外抓咬。如果不慎被抓咬,需立即用肥皂水持续冲洗伤口15分钟,并及时就医,根据情况采取接种狂犬病疫苗等必要措施。

2.做好驱虫和防护“双屏障”。在蚊子、蜱虫等虫媒活跃的区域,可采取物理和化学双重防护。具体措施包括,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每4小时补涂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在露营时,可采用蚊帐与驱蚊灯组合进行防护。

3.要带好必备用品。建议随身携带消毒湿巾、创可贴等日常用品;进行徒步、登山等活动时,可增配止血绷带等急救物品;慢性病人群还应携带好日常服用的药物,确保在户外活动期间的健康和安全。

4.旅途中落实好相关防护措施,比如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不生食海鲜、不接触疫源动物和产品等,还要注意旅途中和聚餐时的饮食和饮水卫生,不要接触、烹食死禽和动物。

5.做好健康监测旅途中、返程后以及聚餐后,要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聚餐活动。